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
永登木偶皮影戏的民间高手——苗高镛
(苦水苗氏家族文化促进会发起人:苗汀撰文)
(苦水苗氏家谱)
在永登,文艺之复兴,兴于清末民国。凡艺坛独步者,尤以秦腔为最。
永登人酷爱秦腔者,不逊于陕西人。但凡城郭酒肆和乡村茶馆,均有高亢激越的秦腔传唱。每逢佳节庙会之际,少不了唱大戏和哼小曲来助兴,而最为让永登人痴迷者,当数木偶皮影戏,成了永登人一大民间乐事。
木偶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。据史书不完全记载,在周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表演艺术,大概于明末清初时就已经传入永登了,但具体详细情况现已无法查寻相关资料文献记载。可以这样肯定地下出结论:在清末民国时期,达到鼎盛时期。从而让木偶皮影戏成为永登大众喜爱的表演艺术。
(皮影戏工艺品)
木偶皮影戏被民间艺人称之为“七紧、八慢、九消停”。这说明了表演时所需的演出人员不多,一般只需要七至九人即可。木偶皮影戏不需专业戏台,一般村头、麦场、家庭院落都能演出。所有的表演道具如灯具、服饰、器具等都不多、俗有“一驴驮”的说法。而且一般村庄,人人都能接待。在旧苦水川,不论庙会和秋报等节会,木偶皮影戏便成了主要的娱乐活动。尤其是一些富裕乡绅人家,每逢家有红白之事和祝贺之事,邀请木偶皮影戏班子大唱三至五天,以示庆贺。从而形成了木偶皮影戏班发展和生存的空间。
(皮影戏表演)
苗高镛(1905——1968),苦水苗氏第二十一世祖,生于永登县苦水镇转轮寺村。因出生在转轮寺村,加上父母笃信佛教,遂起乳名叫罗藏娃。苗高镛出生在商业之家,父母期望他能在商业上有所成就,但他幼年却十分酷爱戏曲表演艺术,便师承苦水苗家戏班大鼓劲儿苗应勋学习秦腔表演艺术。先后工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各行当。经过多年在苦水苗家戏班的艰苦学艺和历练表演,无论是念、做、唱、打,或是身、眼、手、法、步等方面,都具备了苦水苗氏唱腔的正宗功底。成为了苦水苗家戏班的台柱子之一。尤为称道者,在新中国成立后,以优秀的表演才能曾在永登剧团担任过演员和导演等职务。可谓是苗高镛在艺术表演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。
木偶皮影戏每年的演出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,比如在苦水川里,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、二月二、三月三、四月八、五月五、六月六、七月七、八月十五、九月九、十月一等均要唱戏,此外还有秋收之后的秋报戏和求神、祈雨的祈祷戏,少数富裕人家的贺寿、婚丧嫁娶戏,以及茶园、酒肆的包场戏等。
(采访苦水苗氏老前辈。左为苗世忠,右为苗世英)
苗高镛的木偶皮影戏演出区域也很广泛,除永登县各地外,还有西固、兰州、红古、皋兰、榆中、定西、天祝、古浪、永靖以及青海的民和、乐都、互助等地。演出剧目众多:有《香山还愿》、《忠孝图》、《富贵图》、《全家福》、《八义图》、《太湖城》、《群仙阵》、《蛟龙驹》、《火焰驹》、《辕门斩子》等。据苦水苗氏第二十一世孙苗世英回忆:苦水苗家戏班的全本戏在旧时就有上百本,但现均多数已失传。
苗高镛此外还有许多取材于《东周列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封神榜》、《七侠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隋唐演义》等历史传统戏剧。在《抱烙柱》、《八件衣》、《玉凤簪》、《放饭》等剧目中,苗高镛曾成功地塑造了梅柏、杨康、朱春登等人物的艺术形象,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。但最令人叫绝的,要数苗高镛的木偶戏和皮影戏的表演技能,让人折服。
木偶和皮影最大的缺陷是:没有面部表情,全凭形体动作来表现。苗高镛以娴熟的表演技巧将戏剧《花园游春》中黄桂英的形体动作刻面得细致人微,声腔运唱情真意切,受到了同行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赏。
(苦水苗氏艺术小苗苗——苗煜)
永登的木偶皮影戏班,主要分布在庄浪河川、秦王川、八宝山等地,而其中又以苦水的戏班最多。因为在永登人的眼里:苦水人都懂戏。苦水人不仅懂戏,而且还会唱戏。遂有“到西宁不要漫少年,到苦水不要吼乱弹。”
因此,戏剧表演在苦水的群众基础是广泛的。涌现出许多的戏班也是情理之中了。木偶皮影戏班也就搞得风涌水起了。如转轮寺的苗高镛、苦水街的万字头、沙湾的曹班长以及新沟的施班长等。在这些苦水木偶皮影戏班中,以苗高镛的木偶皮影戏班最为有名,这和他的演唱才能与表演技艺紧密相关。
(苦水苗氏戏班传承人——苗海兰)
在旧时苦水民间这样传诵:苗高镛的手,成立三的嘴。苗高镛的木偶皮影戏班主要表现在心灵手巧上,一个人肘着几个加上苗高镛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都样样娴熟自如。皮影的表演靠两手各指缝中所夹签子的牵动,使皮影的动作表现出各种人物的动作。苗高镛因长期表演皮影戏,各手指因夹签子,使每个指头都变成了与众不同的形状,足见苗高镛在表演的手上功夫下了很深的研究。
实力胜于雄辩。在表演艺术的技巧上,苗高镛最擅长于掌握人物的神情举止,一招一式惟妙惟肖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1958年在全甘肃省木偶戏汇演中,苗高镛表演的《花园游春》折荣获二等奖。这也是永登地区自解放后第一个在戏曲表演上荣获最高的一个奖项。
苦水方言:书七戏三影娃娃胡编。影娃娃就是皮影戏。胡编者,就是信手拈来的意思。皮影戏的历史也很悠久,也称灯影戏。这门民间戏剧艺术,可谓是中国影视之鼻祖也。旧时在永登地区十分流行,由于当时由于照明条件的限制,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行规:白天演木偶戏,夜间演皮影戏。皮影戏主要以形和情感人。形在于精工制作,而情则在于演唱和表演技巧。这两者有机结合,才能构成完美的木偶皮影戏独特的表演艺术。
(浓浓的苗氏文化记忆乡愁)
苦水下二调,现如今已失传很多,曲目不超过三部。在旧时,苗高镛所唱的苦水“下二调”,可以这样毫无夸张地说:无论在永登或在外地都是绝无仅有的。这种优雅流畅的曲调,与高亢激昂的秦腔形成鲜明的对比,使乐曲跌宕有调律,抑扬顿挫。所以,在旧时,每晚皮影戏演到夜深人静的时候,广大的观众就会强烈呼吁要求苗高镛调个弦,改唱“下二调”。可见苦水下二调在苦水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喜欢程度。虽然苦水各大戏班都会唱“下二调”,但只有苗高镛唱的最完整,最感人心情。真可谓众口不再难调,丝丝扣人心弦。
生前唱尽演绎春秋书,死后说完粉墨汗青史。在人世间,最让人扼腕喟叹者:天妒俊才也。1968年,苗高镛因病与世长辞,终年63岁。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。苗高镛所演唱的“下二调”及术偶戏、皮影戏表演艺术,均未能完整地流传和传承下来,成为永登戏剧艺术界的一件遗憾之事。也成为苦水苗家戏班的记录档案中的一大丢失。
(采访苦水苗氏苏家河宗亲——苗国成)
(采访苦水苗氏兰州新区宗亲——苗承千)
(采访苦水苗氏芦井水宗亲——苗世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