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文踪旅迹作家
我们都知道,被称为紫禁城的北京故宫是明、清两朝的帝王宫苑。它气势恢宏、结构严谨、瑰丽奢华,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,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、体量最大的宫廷建筑群。
而兰州向西165公里的永登县连城镇,有一座明清时代的鲁土司衙门旧址,是我国西部土司建筑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,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被人们称为“中国西部故宫”。
衙门旧址由鲁土司衙门、土司花园、妙因寺等单元构成,占地面积三万三千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超过七千七百平方米。
由南向北,沿着中轴线进入这个明清时代的土司旧衙,一种明显的秩序感扑面而来。
整个宫殿院落呈现中轴对称格局,祖先堂、大堂、燕喜堂、神堂院、六扇门、仪门、牌楼、廊房和配楼等东西而列。东西两侧分布着寝宫、仓院、家寺、小教场和书房院等。整个建筑既向北纵向延伸,又向东西两侧扩展,整体建筑呈现古香古色,规矩严谨,
明清时代,我国宫廷建筑的国家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了。尤其是烧砖刻石技艺的成熟,宫廷建筑材料已经不再以土木为主,砖石材料成为各种建筑的主要原材料。砖包砌、无梁殿成为主要特点。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看,清政府发布了《营造法式》《工部工程作法则例》等国家标准,推动了城建历史的历史性变革。
所以,人们常常说,在中国建筑历史的涓涓细流中,明清建筑是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闪射华彩的高峰。
我曾经走过明清故宫,惊异于那里的华美瑰丽。我也走过郑州巩义的康百万庄园,惊异于那里的精工细雕。我也走过陕西旬邑的唐家庄园,惊异于那里的家风教化。
我一直觉得,明清建筑的峻挺楼阁、清丽厅堂和别致院落等,是当代人难以达到的一个高度。在时光的矜持流动中,我们不得不习惯于插葱式的规划格局和推搡式的居住形式。我们需要习惯的东西太多,这不断强迫我们远离曾经的舒爽。
鲁土司衙门院落相连,数门直线贯通。而整个遗址的主体建筑——衙门则大气恢弘,气势俨然。
作为土司休闲娱乐的场所,鲁土司衙门的后花园真是一个精巧的地方。蓝天白云下,花园里树木葱郁、花草相衔、环境优美。
秋日的正午,鸟鸣清脆,忍禁不住猜想鲁土司的从前。
作为明清时代被朝廷授予的少数民族首领,土司是一个世袭的官位。他的主要职责是接受朝廷的领导,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,维护当地社会安全,履行保边、进贡等等社会事务。
鲁土司作为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地方管理者,在元末、明清、民国时期五百六十二年时间里,经历了十九代二十一位。
1368年(元至正二十八年),朱元璋率领数万人马进攻北京城(元大都),元朝风雨飘摇。习惯于装聋作哑,而又昏荒淫乐的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只有率领家眷逃跑。
在逃跑的队伍中,有一个名叫脱欢的青年。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,是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孙。前有崇山,后有追兵,脱欢在饥寒交困中没有跟得上大队伍。
他流落在苍茫的河西走廊。
山河险峻,处境危险,脱欢注定难以安身,难以藏身。
他不得不向刚刚建立的朱元璋政权投降。1370年,脱欢被明代政权接受,就地安置,成为当地的管理者——第一代土司。
脱欢实现了由元代皇族向明代贵族的转变。
然而脱欢真正实现命运转变的是,1378年,达官戳只在河西造反。这时候,脱欢的太太马氏主动出手,用技巧捕捉了达官戳只。夫人立功,脱欢获得了皇帝的嘉奖,敕建楹楼,治地连城。时间到了永乐年间,第三世土司(脱欢的孙子)失伽立下战功,明成祖朱棣提拔了失伽,并赐给鲁姓。
此后,鲁土司的地位日益稳固,辖治范围超过了九千平方公里。连城随之成为甘肃青海接壤处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历代鲁土司坐镇连城,为明清两朝的社会稳定,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人称三十六院七十二门的鲁土司衙门,历经五百六十年的风风雨雨,依旧透射着明清皇宫的大气华丽,依旧包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密码。
虽然土司制度走了,而有“西部故宫”的鲁土司衙门,却永远承载着那时候的记忆。